你肯定不知道,怀柔有三个国家级项目!贼厉害~

2019年01月24日 09:22浏览量:1516

在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怀柔代表团认真审议了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

作为怀柔人

你可知道

在咱们怀柔

三项

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漆雕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敛巧饭习俗



厉害了~

我们怀柔真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技术的城市呢

就这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得好好给大家介绍介绍


漆雕技艺

北京漆雕,是指在涂有厚漆层的胎型器上进行雕刻的特种工艺品。它造型古雅,朱色光润,雕刻精致。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南刺绣一起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中国漆雕创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永乐年间,人们将按颜色划分的剔红、剔绿、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漆雕制品统称为漆雕器,自漆雕工艺在明初从浙江落户北京后,距今约有550年的历史。北京漆雕在经过明、清两朝后,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宫廷艺术品。那时的漆雕器可以说从艺术角度、工艺角度、制作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颠峰。宫廷设置了专门制作漆器的作坊——果园厂,并从各地征调大批优秀匠师来京。所生产的漆雕不仅供宫廷享用,还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使节。



从此,北京漆雕作为中国漆雕的宫廷艺术代表开始兴旺,制作数量不断增加,技艺精益求精。在艺术风格上,早期的果园厂漆雕注重磨工,光润、古朴、浑厚。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宫廷大量使用漆雕,大如屏风、几榻、桌椅,小如盘、盒、瓶、罐以及玩物之类,几乎尽为漆雕。



这主要是清高宗酷爱漆雕的结果。在他的倡导下,北京漆雕完全改变了宋 、元、明的风格,以人物楼阁为主题,图案纹饰普遍采用开光形式,构图严谨,雕刻精细,力求刀锋显露,形成了艳丽、雍容华贵、工细纤巧的艺术风格,从而在整个漆雕艺术中独树一帜。乾隆以后,盛极一时的北京漆雕逐渐衰退。光绪三十年,肖乐安、李茂隆等人为宫中修整破损的漆雕器,从修复中得到启发,便合伙设立了漆雕作坊继古斋。从此,北京民间漆雕开始兴起。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中华美酒源远流长、群星璀璨,其中有一颗红星格外耀眼,那就是北京红星二锅头酒。“红星”的光芒源于它继承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并且发扬光大。



北京红星二锅头酒酿制技艺是产生于北京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显著地方特色的传统酿酒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二锅头酒传统技艺肇始于元代,传承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延续于民国,光大于当代,传承链延续了长达800余年。二锅头酒的酿造技艺是一套完整技术体系,蒸煮技艺、制曲技艺、发酵技艺、蒸馏技艺都较为独特。勾兑工人的自觉和悟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制曲、发酵、蒸馏等就都是经验性极强的技能,数百年来,这种技能以口传心领、师徒相延的方式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在当今二锅头酒酿造的流程中,它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传统的二锅头生产方式基本上靠眼看、鼻闻、手摸、脚踢,属于作坊式生产。接酒方式取二锅头酒、舍三、一锅,或看花接酒,平均入库酒度在67 %(V/ V) 以上。成品酒感官要求:无色透明,醇厚甘润,强劲爽烈,回味悠长,无异杂味,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使人饮后舌上生香,久久难以忘怀。



红星二锅头酒酿制技艺最终的形成是融入了解放初北京十二家酒坊的人才及技术才得以成形的。从1923年的长辛店义和涌酒坊到1946年宣武门的燕泉涌酒坊。1949年建国前夕,我国第一批“二锅头酒”——红星二锅头酒。它的问世,标志着北京传统酿酒工艺“二锅头”得以继承和发扬,开始走上了现代工业生产之路。



“红星”商标是晋察冀边区的国际友好人士——樱井安藏设计的,并于1951在新中国首次商标注册登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红星”成为全国最大的酒厂,也是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酒厂,并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献礼酒。



敛巧饭习俗

敛巧饭,即在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期间杨树底下村的一项民俗活动,正月十六日前夕由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自发组织一起,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然后聚集于一处,待正月十六日这天,分片搭锅垒灶,由成人妇女协助,将敛收而来的食粮、菜蔬做熟,全村人共食。



在做此饭中,尤其是煮粥时,粥里要放进顶针、针线等女人做针线活的用具,以作乞巧和发财的象征。谁若吃到了顶针、针线、铜钱等,便证明其乞到了巧艺和发财的征兆。



在吃敛巧饭前,首先要“扬饭喂鸟”(即家雀,麻雀、山雀,山区人将雀说成巧。如麻雀人们称为家巧),同时伴有村民们顺口溜形式的祷告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人人能够吃饱。另外,敛巧饭中的“巧”字,在这里是一字二义,既有“灵巧”之意,又有用敛来的食粮喂“巧”(即雀)之意。其间,也体现人与鸟相处的和谐氛围。还有,山区人历来将小小的家雀、山雀等生灵,看成是神仙之物,要加以保护、供奉,因而,在正月十六日吃敛巧饭之际,喂食家巧,以示敬崇。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下村,自成村以来,每年正月十六日,全村都有在大杨树下吃敛巧饭的风俗,到如今至少已有180年的历史。

旧社会以前,在杨树下,就在大杨树旁,建有村庙。每逢正月十六日全村吃完敛巧饭,要走会,即表演花会。花会队伍先需举行拜庙仪式。然后走街串巷表演,表演完毕后,再来到村庙庙台处。这时,村里请的戏班与花会队伍互道辛苦后,戏班开始唱戏。另外,在该村吃敛巧饭过程中,还有高跷、旱船、跑驴、拾不闲等民间花会表演,以及村民“走百冰”等活动。 “走百冰,”即在村南结冰的小河上走百步。“冰”与“病”谐音,意思是“走掉百病”、“去掉百病”,祝福来年无病无灾。



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融合协调力。通过吃敛巧饭这一民俗活动,构建了全村和谐的社会气氛,创造了全村安定团结的人文环境。


除了上边这三项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

还有沙峪村竹马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小罗山祖传任氏正骨和年丰庄善缘老会等

都列入了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市人大代表、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调配中心主任李东升说:“市非遗条例的制定,会使非遗在技艺传承、资金、奖励机制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使更多年轻人愿意加入到非遗传承和保护中,更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世代相承和保护

作为怀柔人

我们更应该守护怀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护正在为非遗努力的匠人们的那颗心

新1.jpg

文章摘自:怀柔融媒

阅读原文

网友评论